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創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亮點工作/ 更多
學部組織
工作動態/ 更多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15日,我國自主研制的“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從海拔4300米的科考營地順利升空,海拔高度達到9032米,創造了浮空艇大氣科學觀測世界紀錄。這是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巔峰使命”珠峰科考獲得的又一成果。
當天,搭載了水汽穩定同位素分析儀、黑碳、甲烷、臭氧等多種分析儀器與設備的“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平臺于4時40分超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到達海拔9032米的高度,獲得了珠峰地區大氣水汽傳輸和溫室氣體垂直變化過程關鍵科學數據,為揭示西風傳輸影響下的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科院院士姚檀棟表示,本次觀測是高新技術和前沿科學的融合,在科學觀測上進入了一個超前的模式。這是世界上首次在珠峰地區并超越珠峰高度,在9000米以上高空觀測地球科學中水汽、溫室氣體等最關鍵參數的變化特點。姚檀棟表示,這些成果最后一定能為我們的國家、為人類作出科學的貢獻,同時也能為人類社會發展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貢獻。
此次使用的“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自主研發。這是繼2019年空天院研制的“極目一號”Ⅰ型浮空艇觀測高度達到海拔7003米后,再次刷新第二次青藏科考系留浮空艇駐空科學觀測高度世界紀錄。此次在珠峰地區執行任務的“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平臺技術難度、駐空高度、攜帶載荷種類在已知的高原型系留浮空艇中前所未有。
此次“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挑戰觀測高度海拔9000米,難點頗多。首先,9000米海拔低溫低壓高風速環境條件下對系留浮空艇平臺系統的可靠性提出了嚴苛的要求;第二,本次系留浮空艇的艇體材料,是一種由我國自主研發的輕質低密度高強抗輻射復合織物材料,在珠峰地區嚴苛的環境條件下應用尚屬首次,具有重大的科學研究和工程應用意義;第三,海拔9000米高度的復雜電磁環境、低溫低氣壓高風速的環境條件對系留浮空艇的艇體、控制系統、能源系統以及錨泊系統的穩定性都提出了巨大考驗。設計人員從技術角度和現場試驗有力地回答了這些問題,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本次浮空艇科考分隊由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長春光機所和中電科八所等單位的63名科考隊員組成。根據科考計劃,科考隊后續還將抓住有利科學觀測窗口,獲取更多觀測數據,積極追求科學研究上更大的成功。
科考隊員在調試“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新華社記者 姜帆攝
珠穆朗瑪峰前的“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中國科學院供圖
?。ㄔd于《人民日報》 2022-05-13版)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